本文相关基金

更多

相关资讯

嘉实动态

投资课:投资情绪的“诊”与“疗”

字体大小:

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上的投资页面,红色让人欣喜,绿色让人神伤,成就这红绿的不只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还有投资者的情绪。

行为金融学研究指出,即使在流动性和信息公开度较好的市场内,资产的价格也并不完全反映其内在价值,而是会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绪。在市场的起伏里,有人囿于认知、被情绪裹挟,不由自主,追涨杀跌;有人制造情绪、利用情绪,拨弄风云,收割营利。

我们会在家里放一个小药箱,囤点基础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投资中,我们也需要对复杂多变的情绪进行基础性地识别、诊疗,对症下药。

诊:容易导致错误决策的几大情绪

情绪是投资者预期的体现,它能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能会导致错误定价,以下几种负面情绪是我们在投资中要及早发现和预防的。

第一、贪婪。赚钱的渴望是驱动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体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这种渴望演化至无节制,就会变成贪婪。贪婪是一种凌驾于常识、理性逻辑、风险认知之上的力量,往往会将人带到危险的境地。

第二、恐惧。橡树资本的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曾表示,在投资领域,恐惧并不总代表理性明智的风险规避。恐惧像贪婪一样,意味着过度忧虑,这种情绪会妨碍投资者采取本应采取的积极行动。

第三、不质疑。有些人很容易就接受任何可能让他们致富的建议,轻易就终止怀疑和探究。对此,查理•芒格有一句有名的点评:“自欺欺人最简单,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第四、盲从。在未必正确的群体意识和行为面前,个体容易忽略自己的真实意愿。因为大家都买一样的东西,就害怕成为那个落伍者,在投资中,这种行为最常见的体现就是“追涨杀跌”。

第五、嫉妒。一个人在孤立环境下看着自己的投资收益,觉得很满足,但是当他发现别人收益更高时,心态会失去平衡。也许他忘了,他的结果其实是最初做决策时、各种因人而异的客观因素导致的。

第六、自负。有些投资者在过往或者是短期的成功之下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采取更积极的行为,期望用优异的业绩来彰显自己。殊不知,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寻求的是最好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得到更多的渴望、担心错过的恐惧、和他人比高低、屈从群体以及期待胜利,这些情绪因素普遍存在并影响着投资者和市场。结果就是产生错误,频繁、普遍、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疗:如何疏导纠偏

投资者要如何疏导诊疗这些促使他们做出错误决策的情绪呢?

首先,正视它们,这是我们战胜它们的第一步。感知、发现、预防,在它们把我们的投资行为带偏之前进行拦截。

其次,回归理性,坚定对投资对象内在价值的认识。毕竟,任何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是抵挡外在情绪扰动的基石。

我们来看看投资大师们在某些至暗时刻是如何应对极端情绪的。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崩盘,一天蒸发了近5000亿美元,单日下跌超当年GDP的1/10。美股暴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这天,巴菲特损失了3.42亿美元。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巴菲特提出了被后人奉为投资信条的观点:“预测市场没有意义,应该关注公司本身”、“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秀的公司”、“长期投资、做时间的朋友”。

巴菲特坚信优质公司的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在股市暴跌后,巴菲特开始“捡便宜”买入了未来几十年让他赚得盆满钵满的可口可乐。

同样是在那个黑色星期一,达里奥的桥水基金逆势挣得22%的高收益。在著作《原则》一书中,达里奥分享了他在市场崩盘中学到的三件事情:第一,不应该离谱地过度自信,并放纵自己被情绪左右。第二,重视研究历史的价值;第三,要把握市场抛来的时机,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困难。

总结来看,回归理性,其实就是摒除负面情绪的扰动,专注于市场的系统性分析,重点聚焦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把握情绪底

市场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情绪在特性之外存在共性,而这种共性在市场下跌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情绪底。

一轮牛熊周期,市场探底企稳需要明确政策底、情绪底、增长底,把握这些“底”能够为我们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2022年二季度以来,监管层各项“稳增长”的政策频出,政策底已经相对明确。随着稳增长政策落地,“增长底”或许在二三季度逐步出现。

我们如何判断“情绪底”呢?国内外通常用直接指标(显性的投资者情绪指标)和间接指标(隐性的投资者情绪指标)两种方式进行描述。

其中直接指标是指研究者设计问卷向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后,得到目标群体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显性、直接地反映出投资者的情绪,如央视看盘指数、好淡情绪指数等。

间接指标是以能够反映投资者情绪的交易数据为基础构建,隐性、间接的反映投资者情绪,如A股IPO的数量、基金发行的情况、万得全A指数的换手率、杠杆资金的买入情况、股债收益率差、股指期货升贴水、股民开户数等。

这些指标目前无疑是临近冰点,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当前我们或许正处于情绪底。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了著名的《我在买入美国》:

“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变动,对于股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情况我不敢妄言。

然而有个情况很可能会出现,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

如果你等到知更鸟叫时,你将错过整个春天。”

不要任情绪信马由缰,不要无所作为地苦等知更鸟。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投资课:投资情绪的“诊”与“疗”

2022-05-20 来源:嘉实基金 关键词: 基金 投资 理财

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上的投资页面,红色让人欣喜,绿色让人神伤,成就这红绿的不只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还有投资者的情绪。

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上的投资页面,红色让人欣喜,绿色让人神伤,成就这红绿的不只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还有投资者的情绪。

行为金融学研究指出,即使在流动性和信息公开度较好的市场内,资产的价格也并不完全反映其内在价值,而是会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绪。在市场的起伏里,有人囿于认知、被情绪裹挟,不由自主,追涨杀跌;有人制造情绪、利用情绪,拨弄风云,收割营利。

我们会在家里放一个小药箱,囤点基础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投资中,我们也需要对复杂多变的情绪进行基础性地识别、诊疗,对症下药。

诊:容易导致错误决策的几大情绪

情绪是投资者预期的体现,它能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能会导致错误定价,以下几种负面情绪是我们在投资中要及早发现和预防的。

第一、贪婪。赚钱的渴望是驱动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体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这种渴望演化至无节制,就会变成贪婪。贪婪是一种凌驾于常识、理性逻辑、风险认知之上的力量,往往会将人带到危险的境地。

第二、恐惧。橡树资本的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曾表示,在投资领域,恐惧并不总代表理性明智的风险规避。恐惧像贪婪一样,意味着过度忧虑,这种情绪会妨碍投资者采取本应采取的积极行动。

第三、不质疑。有些人很容易就接受任何可能让他们致富的建议,轻易就终止怀疑和探究。对此,查理•芒格有一句有名的点评:“自欺欺人最简单,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第四、盲从。在未必正确的群体意识和行为面前,个体容易忽略自己的真实意愿。因为大家都买一样的东西,就害怕成为那个落伍者,在投资中,这种行为最常见的体现就是“追涨杀跌”。

第五、嫉妒。一个人在孤立环境下看着自己的投资收益,觉得很满足,但是当他发现别人收益更高时,心态会失去平衡。也许他忘了,他的结果其实是最初做决策时、各种因人而异的客观因素导致的。

第六、自负。有些投资者在过往或者是短期的成功之下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采取更积极的行为,期望用优异的业绩来彰显自己。殊不知,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寻求的是最好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得到更多的渴望、担心错过的恐惧、和他人比高低、屈从群体以及期待胜利,这些情绪因素普遍存在并影响着投资者和市场。结果就是产生错误,频繁、普遍、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疗:如何疏导纠偏

投资者要如何疏导诊疗这些促使他们做出错误决策的情绪呢?

首先,正视它们,这是我们战胜它们的第一步。感知、发现、预防,在它们把我们的投资行为带偏之前进行拦截。

其次,回归理性,坚定对投资对象内在价值的认识。毕竟,任何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是抵挡外在情绪扰动的基石。

我们来看看投资大师们在某些至暗时刻是如何应对极端情绪的。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崩盘,一天蒸发了近5000亿美元,单日下跌超当年GDP的1/10。美股暴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这天,巴菲特损失了3.42亿美元。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巴菲特提出了被后人奉为投资信条的观点:“预测市场没有意义,应该关注公司本身”、“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秀的公司”、“长期投资、做时间的朋友”。

巴菲特坚信优质公司的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在股市暴跌后,巴菲特开始“捡便宜”买入了未来几十年让他赚得盆满钵满的可口可乐。

同样是在那个黑色星期一,达里奥的桥水基金逆势挣得22%的高收益。在著作《原则》一书中,达里奥分享了他在市场崩盘中学到的三件事情:第一,不应该离谱地过度自信,并放纵自己被情绪左右。第二,重视研究历史的价值;第三,要把握市场抛来的时机,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困难。

总结来看,回归理性,其实就是摒除负面情绪的扰动,专注于市场的系统性分析,重点聚焦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把握情绪底

市场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情绪在特性之外存在共性,而这种共性在市场下跌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情绪底。

一轮牛熊周期,市场探底企稳需要明确政策底、情绪底、增长底,把握这些“底”能够为我们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2022年二季度以来,监管层各项“稳增长”的政策频出,政策底已经相对明确。随着稳增长政策落地,“增长底”或许在二三季度逐步出现。

我们如何判断“情绪底”呢?国内外通常用直接指标(显性的投资者情绪指标)和间接指标(隐性的投资者情绪指标)两种方式进行描述。

其中直接指标是指研究者设计问卷向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后,得到目标群体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显性、直接地反映出投资者的情绪,如央视看盘指数、好淡情绪指数等。

间接指标是以能够反映投资者情绪的交易数据为基础构建,隐性、间接的反映投资者情绪,如A股IPO的数量、基金发行的情况、万得全A指数的换手率、杠杆资金的买入情况、股债收益率差、股指期货升贴水、股民开户数等。

这些指标目前无疑是临近冰点,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当前我们或许正处于情绪底。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了著名的《我在买入美国》:

“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变动,对于股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情况我不敢妄言。

然而有个情况很可能会出现,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

如果你等到知更鸟叫时,你将错过整个春天。”

不要任情绪信马由缰,不要无所作为地苦等知更鸟。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